院长寄语
院长:许天福教授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走过了21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在国内环境、水资源和地下新能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单位。我们真诚的欢迎优秀学子加盟!期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全院师生将面向我国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需求,结合环境和水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坚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在学科建设中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办学理念,遵循创新、开放、务实和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培养水资源、环境和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根本任务,为建设成为优秀人才辈出、研究水平高、学术氛围好的国内一流学院而奋斗!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吉林大学顺应时代要求、急国家之所需,在原有环境与资源学院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学科、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人才、加强新能源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2018年6月28日成立了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是吉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院之一。原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在2000年吉林大学合校之时,经过学科专业的整合调整,由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水文地质(创建于1952年)、环境工程专业与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1979年)合并组建。
学科与专业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现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系,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地下能源与废物处置研究所挂靠本院。依托学院建有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及“地下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修复”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院现有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和6个研究所,还有环境化学、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水岩作用等40多个专业实验室。
学院拥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参与共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按水利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招生。本科专业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于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入选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连续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于2022年招收首届本科生。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业教师88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31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杰出教授)3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青年人才3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长白山人才工程”教学名师1人。6人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次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约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5%的教师具有长期出国留学(进修)经历。
科研学术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社会服务类的技术开发及咨询项目450余项,到款科研经费总计2.42亿元。承担的纵向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课题10项,子课题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基金委专项项目1项,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等56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27项;吉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36项,其中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1项;吉林省发改委科技项目6项;吉林省环保厅项目7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15项;省直厅局项目、其他部委及其他纵向项目等37项。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吉林省第三届专利奖金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论文751篇,EI论文63篇;获得专利55项,其中发明授权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许天福教授2014-2021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工程实验室
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2016年批复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主要任务是围绕新时代国家环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功能材料等工程化应用研究。
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6项、生态环境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任务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件、软件著作权3件,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筹建,2015年通过考核正式成立。
实验室总体定位是:瞄准水文地质学科的国际前沿,服务国家供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需求;研究地下水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演化机理;解决当前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土环境保护、深部水热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寒旱区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土污染原位控制修复、深部水热资源开发中的水-热-化-力多场耦合模拟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
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供水安全;地下水土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深部地下水热资源与环境效应。
整体目标是: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领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下辖34个专业功能实验室,研究人员60余人,与欧、美、日、韩等十几个国家开展广泛科学交流与合作,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近700项,经费总计2.32亿元。目前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供水安全、地下水土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深部地下水热资源与环境效应等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生培养
学院在校本科生908人,硕士研究生316人,博士研究生180人。浓郁向上的学术氛围,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2020-2021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8.8%获得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33.6%考取硕士研究生,部分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6%的同学赴海外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录取学校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南卫理工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法国昂热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诺丁汉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筑波大学、泰国亚洲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学府。
教学实践
学院建立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及科技创新实践。面向本科生开设了40门实验课程、201个实验项目。78%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多项研究结果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研究论文,有许多学生因此被保送攻读硕士学位;17%的本科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通过各类竞赛和创新实验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能力。
专业实验室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建有实习基地26个,包括校内实习基地2个,校外实习基地24个。通过暑期实习活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学生暑期在企业基地进行认识实习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兴城实习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长白山实习
社会实践与业余生活
学院重视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院师生围绕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地球日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宣传、调研、讲座、论坛、讨论和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活跃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依托吉林省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吉林省青年环保论坛活动已经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联合吉林省科技厅举办吉林省大学生环境创新科技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合作交流
学院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国家重大战略为需求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俄罗斯、西班牙、新加坡等11个国家的2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和合作关系,持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近年来主办6次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包括: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国际学术研讨会、干热岩资源勘查和增强型地热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有志于新能源与环境事业的青年学子开阔了学术视野,提供了前沿科学思维交流平台。每年赴境外参加学术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的教职员工达40余人次,聘请20余位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学生讲授海外课程和讲座,有力的推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拓展国内外交流渠道,设立国际交流论坛,鼓励学生国内外交流,努力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及交流能力。学院自2015年起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赴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汉阳大学等高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近5年来学院有410余名学生获得学校及学院资助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学院已经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3+1+1”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签订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并已经开始在学院范围内进行招生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国际学习交流机会。在学期间,学生可申请校际交换学习项目赴国内外高校进行为期一至两个学期的交换学习,研究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赴国外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
学生暑期赴日本、韩国等高校参加认识实习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优秀学生海外提升计划——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莱斯大学
知名校友
学院的部分知名校友包括: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绍史,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学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等。学院还有很多杰出的青年校友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胡春等。
专业(类)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分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方向,水利类分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按专业单独招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培养目标
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
培养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计算机等知识基础,掌握水、气、土壤污染和环境监测、及其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管理等理论的高级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水土污染控制与修复,废水、固体废物、废气及其它污染控制与防治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或在环境及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
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地学、生态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学、水力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等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在系统学习基础课、环境学导论和部分工程基础课程后,在第二学期结束后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分流,进行深入专业培养:
(1)环境科学专业方向。环境科学是一门与化学、生物学、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基础雄厚,同时学习较多的数理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地学、生物学等知识,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专业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数字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环境监测及实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
(2)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环境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学背景,形成了以污染场地修复为优势特色,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生物技术等协同发展的成熟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紧密围绕国家环境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毕业生具有宽厚的知识体系和很强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科研创新、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环境学导论、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
就业方向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生态修复、环境规划、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在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建设、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2021年环境学科毕业生139人,54.6%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其余到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中建中环工程有限公司、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吉林省中实环境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
水利类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重大人才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基础,系统掌握水资源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学、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测量、科学运算、实验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系统掌握水资源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并能够适应与水资源具有紧密关联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领域的工作和研究需求。
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
学生入学后实行按水利类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系统学习水科学导论、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质学基础、水分析化学与实验等核心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通过选修课程,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等方向的基础知识。在形成了较为全面、合理的水利类知识框架后,第四学期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按如下两个方向进行深入培养: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在于:面向完整的地表与地下水文循环过程,立足于水利、地质及环境的学科交叉,着眼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中的运移与转化,着力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一系列复杂工程问题;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水文预报、水文测验与调查、水文水利计算、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水环境修复等。
(2)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在于:面向地球内部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立足于深厚的地质学科基础,着力解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及地下水生态等复杂工程问题;本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包括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能源水文地质学等。
就业方向与毕业生情况
就业主要面向水利、生态环保、自然资源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水资源勘察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环境与水生态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农村农业、交通运输、住房与城建以及应急管理领域,从事与农田水利、工程水文、工程渗流以及水旱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2021年水利类毕业生93人,其中41.9%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其余到水利、国土资源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吉林省中实环境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置身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浪潮,本专业聚焦零碳、低碳排放的新型清洁地下能源以及地质、生态固碳,培养具备“零碳能源”地热能地质和“低碳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评价、开发利用等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先进技术,具备二氧化碳地质利用、生态系统碳汇等固碳技术的原理与技术方法,能够解决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掌握零碳能源、低碳能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宽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碳利用与封存的技术方法,接受科学实验、野外实践、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在相关领域经过实践锻炼,可从事地热能等新型清洁地下能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封存、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管理工作;可成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优秀人才第一资源。
专业特色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聚焦零碳能源地热能的地质勘查、开发评价、转化利用等全过程,着眼碳的地质封存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碳汇,构建“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展现多学科交叉理论体系,形成碳中和目标进程的优秀人才输送渠道。
就业需求与毕业去向
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实施,“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到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解决新能源行业“人才荒”困境迫在眉睫。地下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因此,地下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是急需填补的人才缺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班将于2022年9月招收首批本科生,采用精品班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地下新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预计有60%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其余到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
咨询电话:0431-88502167
学院官网:http://cer.jlu.edu.cn/
-END-
执行编辑 | 华馨雨
内容来源|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出品单位| 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武汉音乐学院2023年校考专业合格分数线公布
1、没有香水,没有首饰,也不涂指甲油。没有香烟,没有钱夹,也不带银行卡。让我们回归最天然的童真,不戴面具,真心的踏实的好好体验一个儿童节吧! 2、微笑,在花枝绽放;童趣,在蝴蝶的翅膀招摇;成长,伸进幸福的土壤,汲取着营养;梦想,像蒲公英蓝天飞翔;童年美好,六一愿你找回童趣,快乐徜徉。 3、可曾记得童年飞舞的风筝,可曾记得童年飞驰的滑轮,可曾记得童
1、 端午到,惊喜到!愿看短信的你,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吃粽子,得甜蜜;看龙舟,好运收;饮雄黄,逐小人;转短信,好运势。 2、 端午节,送你一个快乐粽子,先帮你剥掉工作的烦恼,剥掉生活的烦恼,剥掉脸上的沉闷,好了,剩下幸福的内叶裹紧你,幸运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乐! 3、 因为一筐鸡蛋,所以勾践伐吴了;因为一杯雄黄酒,所以荆轲刺秦了,因为一只龙舟,所
1、我能摸摸你的校徽吗?你竟然把袭胸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2、你知道我的缺点吗?缺点你。 3、 我保持年轻方法就是谎报年龄。 4、 你的无情造就了我现在的无义 5、 评论抽一个人跟我谈恋爱没别的让你体会什么是人生不幸什么是情感厄运 6、 我看着满街的情侣啊,想来想去还是不出去伤害他们了,我怕那些男的都后悔已经有对象了。 7、 不笑运气差一笑脸就大。 8、 爱我者必定暴
1.不想承认自己变老,但是越来越抵不得冷了,前几天结冰吃了点冷的就引发肠胃炎,又冷肚子又疼,现在好期待春天快点来临 2.肚子疼,从开学疼到现在,痛到啥都不想干,我太难了。 3.早上买的包子好辣,豆浆又很冰,我现在肚子疼。 4.肠胃炎又闹了小半夜,奇葩的是我一直在饿,就是一直上吐下泻的状态我都还想着吃 5.大姨妈腰酸肚子疼就算了,挤着地铁还要听某些熊孩子
1.浑茫无际的夜晚,铁板一块的夜晚,因为这只小鸟的轻啼而开始破碎。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从破碎的夜晚的缝隙中迸然而出。 2.宅在家里才是对长假的最大贡献,不难为交警,不难为清洁工,不难为保险公司,不难为汽油资源,更不难为高速不收费了。下次不敢了,我错了!真心不该占国家便宜了。 3.要是有一天我发现我弄丢你了,我会满世界的去找你你一定要站在我看得见的
1.逃避现实的人,未来就会不那么理想。 2.命运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当你爱我的时候,我就拼命的爱你。但如果你不爱我了,我就立刻止损,绝不犯贱。爱情这种事情,是你情我愿的,两个人相爱才叫爱情,只有一个人贴上去,那还不如趁早相忘江湖。平凡人有平凡人的浪漫,不需要惊天动地,而是天长日久因为让你记忆最深刻的不是爱情,陪伴你度过最久时间的,才是爱情
1.有时候喜欢一个人走有时候害怕一个人走出来就能看到一个满眼都是你的人想想也挺期待的今天也是孤独的一天。 2.以后还有很漫长很漫长的路途都要一个人走完。都要靠自己。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而不是依靠谁。 3.这么多年自己一个人多大风多大浪都挺过来了以后更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所做的。 4.如果不能爱就不要用爱情去破坏对一个人的感觉留个人给以后的自己
1.真诚祝福传递你,愿你开心永如意,生日快乐歌一曲,愿你幸福没问题。 2.还是要长大的可爱不是长久之计。 3.往事不回头,未来不将就,愿眼中总有光芒,愿自己活成想要的模样。 4.大寿星,我祝你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5.都说流星可以有求必应,如果可以我愿意在夜空下等待,等到一颗星星被我感动,为我
1.一时冲动就回来了,以至于我现在在机场待了一个多小时..蠢死了... 2.在机场等了大半天才坐上大巴~下车后边逛边找住的地方 3.月儿不知何时藏了起来,太阳的光依旧明亮,日光如同礼花照白了天际。 4.飞机起飞和降落前要打开遮光板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飞机发生意外时便于机上人员逃生。打开遮光板是为了让营救的人确定机舱内人员的情况,也可
武汉音乐学院2023/4/19
经典句子2023/3/19
经典句子2023/3/19
经典句子2023/3/19
经典句子2023/3/19
经典句子202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