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想要了解关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的出处是什么”的知识解答,本文整理了关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的出处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以下为具体信息:
解答:
这句话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是其《汜论训》里面的一句话。当然,原文是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大意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语句虽然简短,但在中国,却有着极其重大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的国家。这首先是由中国以农立国的性质决定的。人们年复一年地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很容易在人们心中造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印象。对传统的尊重,也与统治者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有着重要的关联。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的国家,统治权力合法性的最大来源就是他的血脉,“慎终追远”,对前代的尊重,就是非常必然的情形。对传统的尊重,还与旧有礼法、制度的有效性有关。一切规章制度,究其实质,其实就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和积淀。在以往的历史中,它们已经被证明为有效的,所以在打破这些旧有制度之时,人们的疑虑也就格外严重。
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对传统就格外尊重,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不效法前代的经验,就意味着肆意妄为,祸乱四伏。
想要获取更多高中语文知识点问题解答,请点击查看:高中语文专栏
点击进入>>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更多学科高中知识点专栏推荐:
高中语文 | 高中数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政治 | 高中历史 | 高中地理 |
高中物理 | 高中化学 | 高中生物 |
2025年湖北美术学院初试科目公布
2025年广州美术学院共13个美术类专业不组织校考
2025年甘肃艺术统考共计报考2.01万余人次
2025年湖南艺术统考人数3.5万人次
2025年广东艺术统考人数继续减少
2025年江苏美术联考顺利举行
2025年西藏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统考温馨提醒
2025年河南艺术统考温馨提醒
2025年山东美术联考青岛考点5000余人参加考试
2025年贵州美术联考色彩考题
综合2024/7/29
综合2024/7/18
综合2024/7/18
综合2024/7/18
综合2024/7/16
综合2024/7/16